正在阅读:现代口罩进化小史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本土资讯新闻网 / 文化宣导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现代口罩进化小史

转载 财务客服2020/06/30 10:00:25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网络 作者: 125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溯源君,一切来路皆可追。



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我们都同口罩建立起了亲密关系,今天这期,溯源君就和大家聊聊现代口罩的进化史。


在如今市面上,口罩按照不同的功用、防护级别、面料、时尚度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一系列新型口罩也在不断研发,比如可连续佩戴7天不用更换的防护口罩、插电消毒后能杀灭病毒的口罩……


毫无疑问,在当代人的认知里,佩戴口罩和维护健康已然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但这一认知是近100年才开始逐渐形成的。



1

第一个口罩诞生在手术室




空气中存在细菌吗?当然!但在医疗卫生并不那么发达的时代,这一论断可以说是匪夷所思。


直到1861年,法国的科学家巴斯德提出了细菌致病论,人们才知道,原来细菌无处不在,空气中就存在多种细菌,这些细菌的生命活动能引起有机物的发酵,继而产生各种产物,然后助推另外的细菌后继发酵,并产生更多的产物。巴斯德认为,空气中存在着人和动物的病原菌,会导致各种疾病,为此,巴斯德还特别发明了巴氏消毒法。


微信图片_20200630102316.jpg

路易斯·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来源于空气中的微生物,而许多疾病正是由微生物而引起。


巴斯德的细菌致病论为近代医学上口罩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在几十年后,两名德国人的发现才真正让口罩走进医学。


其中一名是弗鲁格,一名微生物学家,他偶然发现空气会传播细菌,极易造成病患的伤口感染。随后,另一名德国外科医学家米库里兹提出建议,医生们在做手术时,除了常规地穿上手术衣、手术帽和橡胶手套外,还要包裹上一种能遮掩口鼻的罩具。这种罩具由消毒纱布制作,可以有效防止医护人员说话时的带菌唾液感染伤口,这便是现代意义上有记载的首款医用口罩。


这种口罩随后被推广,几年后,为了让口罩更加舒适实用,一名英国医生对其进行一些改造,在纱布中安置了一个细铁丝做的支架,这样就能使口罩更加贴合面部,同时也能在纱布和口鼻中间留一些空隙。慢慢地,有的医生将口罩缝在手术服的领子上,用时将衣领向上翻,再后来,有环形耳带的挂耳式口罩出现,就更加方便佩戴了。


微信图片_20200630102327.jpg

防治流感宣传画


近代以来,口罩最初的“战场”是在手术台、在医院,而其逐渐在大众中普及,则是因为几次大瘟疫的暴发。



2

瘟疫教会人们佩戴口罩




北京建国门附近的东堂子胡同曾经住着挺多名人,其中东边一处住着北大校长蔡元培,而西边一头的55号则住着公共卫生学家伍连德。伍连德其实是南洋华侨,青年时留学剑桥大学,学成后回到中国。


1910年,他被清政府派去抗击东北鼠疫,就是在那时,他发明了“伍氏口罩”。


微信图片_20200630102336.jpg

伍连德(1879.3.10-1960.1.21)


1910年中国暴发的鼠疫,后来证实是从贝加尔湖地区传入中国,疫源宿主为西伯利亚旱獭。当时的疫情非常严峻,而中国医疗卫生水平落后,清政府可谓毫无招架之力,仅仅4个月,就有6万人患鼠疫死亡。


微信图片_20200630102340.jpg

伍连德在傅家甸建立的滨江防疫疑似病院


接到抗疫任务的伍连德带着助手赶到哈尔滨,经过调查确定病毒种类和传播途径后,便安排设置防疫点、全面消杀、将感染者隔离……因为鼠疫能够经飞沫传染,为了避免交叉感染,伍连德设计了一种口罩。


在伍连德的回忆录中,“伍氏口罩”是这样的:




推荐使用的口罩,用成卷的3英尺外科手术用的、宽度适中的洁白纱布制作。两边各剪两刀,分成各长1英尺的3条缚带,保留中间部分不再剪切,折叠面积为6英寸*4英寸大小,裹住消毒药棉。


戴用时,上边的两条分别绕过耳朵上面,系于脑后;中间的两条分别绕过耳朵下面,系于脑后;最下面的两条向上绕,系于头顶。(后来的口罩的形式只有两对缚带,都是系于脑后。)这种简易口罩是软的,可以调整,戴在脸上,与面部的脖子紧贴。在病房值班时,戴上1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也没有不适的感觉。


微信图片_20200630102353.jpg



伍氏口罩由各级医务人员一层层推广,民众的接受程度不一,虽然大街上人人都戴上了这种口罩,但有的人显然没有掌握正确的佩戴方法——


他们把口罩松垮垮地挂在耳朵上,还有人挂在脖子上,更像是个护身符。有人则表现为过分小心,他们在口罩上洒了一些来苏尔(一种消毒防腐药),或者浓度很高的石碳酸,结果无疑是造成佩戴者的皮肤灼烧。


伍氏口罩的推广对当时控制鼠疫蔓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仅仅两个月,疫情便得到了有效控制。


微信图片_20200630102356.jpg

医务人员佩戴伍氏口罩


7年后,又一场传染病肆虐全球。


由美国堪萨斯州芬斯顿军营一名士兵肇始的流感,在很短时间内迅速扩散,随后这种流感病毒传到了西班牙,造成大面积西班牙人感染,死亡人数甚至比一战还多,因此此次流感也被称为“西班牙流感”。


在流感肆虐期间,人们被强制性的要求佩戴口罩,尤其是出入公共场所时,如若没有口罩,将会被无情地驱赶。这次流感蔓延全球,造成了千万人口的死亡,而在一年多后,这种病毒最终被制服。


微信图片_20200630102412.jpg

左图:“西班牙大流感”时期,一名售票员在检查乘客佩戴口罩情况

右图:“西班牙大流感”时期,纽约一名戴着口罩的街道清扫工



3

口罩还能拥有更多身份




随着科技的进步,在隔绝病毒细菌以外,人们逐渐赋予口罩更多的功用。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震惊世界。


工业革命带来的高密度烟雾笼罩全城,市民生活遭到严重影响,很多人因吸入废气,出现胸闷窒息等症状。有统计称,连着五天的“大雾”造成约四千余人死亡,更多的人出现呼吸道疾病,对于饱受烟雾侵扰的人们,佩戴防护口罩成为必要的手段。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意义上的防尘口罩开始出现。当时正值美国颁布《职业安全健康法(1970)》,美国国内的劳工职业健康要求受到更好的保护。现在大名鼎鼎的3M公司就是在那时进军口罩行业的。


3M采用无纺布和静电纤维滤棉的专有技术,从1967年开始设计和生产防尘口罩,为美国劳工提供安全防护产品,并渐渐做出了名堂。


微信图片_20200630102433.jpg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对防护需求的提升,制作口罩的原材料也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普通纱布,逐渐升级到具有更好过滤性和屏蔽性的无纺布、熔喷布等材料,其中熔喷布正是我们目前使用的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的关键材料。


熔喷布的诞生要追溯到70年前,美国海军为了检测全球核试验的数据,需要收集高层大气中的放射性微粒,为了从空气中过滤出这些微粒,一个实验室便发明了熔喷技术,制造出了熔喷布这种具有超细过滤效果的材料。之后,几个商业公司进一步优化了熔喷技术,熔喷布开始大规模生产,并逐渐应用到口罩的制作上。


如今的口罩已是一个成熟的产业,除了医用外科口罩,更是有多样的细分品类,如防尘、防花粉、防PM2.5等等,它们普遍出现于各类场合,口罩这个“健康卫士”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


日本人接受采访,花粉过敏成为众多日本人佩戴口罩的一大原因


最后溯源君还想说,近来这段时间,全球疫情都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反弹,在疫情还未彻底离开时,即使天气炎热,我们还是要戴好口罩,做好防护啊!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