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本土人事人才网 / 职场资讯 / 正文

正在阅读:疫情下求职,高校毕业生如何突围?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疫情下求职,高校毕业生如何突围?

转载 发布:2020/06/23 14:41:37 来源:网络 514 阅读
理想的就业是选择适合自己、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的工作岗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危机中育有新机,奋斗者终有所获。有想法有条件的同学们可以自主创业,把握新时代创业就业政策机遇。


求职受挫的同学也不能气馁,要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努力提升自我,在人生赛场上取得更大的主动权。


夏花绽放时,毕业季来临。对于不少应届高校毕业生来说,2020年这个毕业季注定特殊又难忘。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求职路上,大学毕业生如何“突围”,来听听学生、老师和就业指导部门负责人的心声。


微信图片_20200623143949.jpg

▲6月1日,求职者在等待分批入场。当日,一场大型招聘会在江汉大学校园举办,这是疫情发生后,武汉举办的首场高校毕业生专场线下招聘会。新华社记者程敏摄


部分学生选择“慢就业”


“还没想好干什么,先不着急”“没找到喜欢的工作,不如再等等看”……一些高校辅导员反映,疫情期间不少应届毕业生倾向于选择“慢就业”,观望心态明显,相比之下“学校和老师比学生还着急”。


山东科技大学大四学生魏羽:今年春招我拿到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营销管培生offer。以前一直以为自己会进房地产行业工作,大学期间也是按这个目标来设定职业规划,但真正了解后才发现,这份工作并不符合自己的职业理想,而且这个岗位没有安排中秋、国庆等假期,最后还是选择放弃。


求职过程中也接触到一些从事新媒体运营、社群运营的工作机会,但看起来发展前景有限,最后也就拒掉了。我也知道现在就业形势不乐观,但还是觉得一定要找到合适的工作才行。如果一时没有合适的,那我也不想将就,宁愿再等等看。


西南政法大学学生李磊:我从大二开始就决定出国读研,现在已经准备了两年。现在国外疫情严重,出去留学面临安全问题,此外我还听说国外的学校可能会大幅减少录取人数,留学申请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


为了留学,我已经投入了这么多时间和金钱,不可能轻易放弃。现在只能按照之前的规划继续准备,观望下半年国外的疫情变化,再做下一步打算。


周围大多数朋友和我一样是“00后”独生子女,家庭经济压力不大,并没有急着找工作。去年暑假,我因为自己的韩语优势,在一家韩国公司拿到了实习机会,就算不能按时出国,也可以先实习积累经验。


【记者调查】


从近年来的趋势来看,“慢就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现实的一部分。以重庆大学为例,该校2019届未就业的500余名本科毕业生中,除考研、考公务员、留学等群体外,还有5%的学生完全没有就业意愿。


疫情加重了一些毕业生缓一缓、等一等的想法。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近日对上海3518名202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34.0%的毕业生选择“慢就业”,其中90.4%选择继续深造后就业,9.6%选择暂缓就业(间隔一段时期再就业)。


【专家点评】


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旭:毕业生就业观望情绪,需要分类看待。有的学生考虑暂缓就业甚至不就业,是觉得家里可依靠,可以慢慢选择,这属于正常现象;还有的学生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在面临求职考验时感到迷茫、遭遇挫折,这其中有不少是特殊困难学生,存在性格内向、自信心不足、就业主动性不强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引导,开展针对性的求职技巧指导和心理辅导,同时对特殊困难学生,可加大经济补助和专项支持力度,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走入社会。


微信图片_20200623144008.jpg

▲这是4月15日在江苏省徐州市淮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拍摄的“云招聘”现场。新华社记者赵久龙摄


疫情下的心态更“求稳”


“首选公务员啊……”记者在采访毕业生就业意愿时,听到许多这样的回答。


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唐昕: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我最大的影响可能是改变了我的职业规划。去年秋季招聘时,我就已经拿到心仪公司的录取通知,留在北京的互联网企业从事产品运营工作。但这次疫情对互联网企业的冲击不小,为了稳定,我还是决定回老家考选调生。家里人挺支持的,他们也盼着我成为公务员。


平时和一起找工作的同学交流,许多人和我有同样的顾虑,变得更倾向于去相对稳定的国企、事业单位工作,哪怕收入低一点也愿意。


新疆大学大四学生杨介峰:之前想去一些市场化的传媒平台锻炼能力,现在我更偏向于进入国企或者事业单位,先站稳脚跟再说。


【记者调查】


智联招聘的一项统计显示,目前就业市场上的工作岗位,大部分还是由民营企业提供,且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但从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意愿来看,一半以上学生首选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学生期望进入民营企业。这就使得工作机会的供需错位,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


【专家点评】


智联招聘重庆分公司总经理康怡:一些毕业生和家长倾向于选择“铁饭碗”,完全可以理解。但毕业生也应该认识到,理想的就业并不是非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进入国企才行,关键是选择适合自己、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的工作岗位。其实,就业市场的“冷”与“热”是相对的。试想大家不分专业和特长,一股脑奔向热门单位,导致供求比例严重失衡,“热”也变“冷”了。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冷静,“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微信图片_20200623144017.jpg

▲6月18日,求职者与招聘单位代表交流。新华社记者 滕佳妮 摄


“逆袭”好,先找点事做做也不错


也有一些毕业生主动作为,有的在求职赛场上“超车”逆袭,有的勇于挑战自我,自主创业,在这个就业季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南大学宁夏籍公费师范生王艳:我是公费师范生,毕业后想回家乡宁夏当老师。因为往年宁夏的教师招聘工作开始得就比较晚,今年又受疫情影响推迟到3月底才出通知,我挺着急的。再加上自己面试经验比较少,年初试着给其他岗位投了两次简历,都在面试环节败下阵来。我一边是沮丧不已,一边又觉得不服气,觉得自己的真实水平没发挥出来。


这时候要感谢伸出援手的同学们。知道我面试失意,三位同学主动分享她们自己的线上求职经历,还找来赛课视频的资源,帮我打磨简历。我把录制的备课视频上传到B站,她们看完后给出意见:眼神躲闪不够坚定和自信、课程设计缺乏亮点,建议增加课堂互动、控制好每部分的教学时间……


为了模拟真实的面试场景,由同学们充当“考官”,我则随机抽题、备课30分钟,之后进行视频通话试讲。几轮试讲下来,我的讲课越来越流畅,也比之前更加自信和大方。4月中旬,我终于顺利通过面试,并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是真的体会到了。


西南大学大四学生何洁:因为很早就准备出国读研,我之前就拿到了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的offer。疫情发生以后,身边很多小伙伴都面临出国留学可能延迟的情况,大家心里都有点慌。怎么办呢?我想着急也不是办法,万一不能按时出去留学,不如先在家乡长沙这边找点事做做。


今年3月,我和几位好朋友一起成立了传媒工作室,大家根据专业进行分工,其他合伙人承担技术方面的工作。我作为新手主要负责市场文案以及编导。


万事开头难,工作室成立后承接的第一个业务就是拍摄一个汽车品牌的车友会。当时我们的资金有限,很多设备一开始都是借用的,人手也不够用,我们制作的宣传片后期改了很多次,才终于达到的客户要求,赚到了第一桶金。此后局面逐渐打开,工作室又揽下了长沙一家旅游公司的短视频业务,偶尔也接一些公司会议、婚礼、团建等跟拍项目,生意越来越多了。


最近工作室拍摄了长沙一所外国语学校的宣传片,短片和拍摄花絮在短视频平台上的点赞量超过20万,开始有成就感了。我和小伙伴们商量,还想把这份事业一直做下去。


【记者调查】


今年以来,各地新出台多种帮扶措施,鼓励大学生投身“双创”。重庆实施“优创优帮”在校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每年择优遴选30个项目,提供立项资金并安排导师跟踪帮扶1年;青岛对创业大学生除了提供一次性创业补贴,还允许申请最高45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并享受3年全额贴息。

随着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各类利好政策持续出台,应届毕业生对创业的信心正在逐渐提升。重庆大学2019届毕业生中有48人选择自主创业,创办了20多家微企,创业领域包括互联网App开发、电子产品销售、文化艺术表演等。


【专家点评】


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潘洵:危机中育有新机,奋斗者终有所获。有想法有条件的同学们可以自主创业,把握新时代创业就业政策机遇;求职受挫的同学也不能气馁,要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努力提升自我,在人生赛场上取得更大的主动权。


鼓励大学生创业,也应加大对高校创业园、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和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中小微型创业平台的支持力度,鼓励各类市场和社会力量投入资源,带动更多高校毕业生勇于在市场中搏击,危中寻机创新创业。


微信图片_20200623144020.jpg

▲6月17日,在湖南工商大学专场招聘会上,求职者(上)了解岗位信息。新华社记者陈泽国摄


记者手记


少一些“前置条件”,多想想“脚先着地”


近两个月来采访大学生就业,有幸了解和见证了许许多多毕业生的心路历程:这个毕业季里,有的陷入焦虑,奔忙于“海投”“海面”;有的不愿将就,选择“慢就业”;还有的鼓足勇气,踏上创业之路……一个个毕业生,在2020年这个特殊年份里书写着各自难忘的青春故事。


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874万人,增量、增幅均为近年之最。而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叠加影响,这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更大的压力。就业作为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涉及的领域、环节和因素众多,就业观念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采访中,我们看到一部分同学在求职过程中设置了许多“前置条件”,反而束缚了手脚,不免有些遗憾。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了紧迫感的毕业生可以考虑有意识地走出舒适圈,让“脚先着地”。今年国家扩大了“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教师计划”等基层项目的实施规模,同时开发科研、社区、医疗等基层岗位,给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机会。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不一定非扎堆大城市不可,也可以考虑乡镇甚至边远地区,从基层做起;薪酬待遇方面,也不一定非要高薪不可,从低薪就业开始,先赚取经验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采访中我们还看到,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也正趋于理性务实,就业渠道日益多元化。部分毕业生不急于求职和求学,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宁愿再等等看,这本身无可厚非;还有一些毕业生选择继续考研、考公务员,或者准备各种资格考试,提升自己的就业含金量,这也是成熟理性的表现。随着“慢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现实的一部分,全社会对此也要多一点淡定和理解。在保证大部分人顺利就业的同时,也应该允许部分毕业生更加从容、自主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从改进就业率统计和考核等方面给高校和学生“松绑”。


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多地多部门推出十大专项行动、“一帮一”全国高校援鄂计划等举措,社会各界都在动员起来。我们期待,这些好政策能落地有声,直击毕业生就业的痛点和难点。


我们也相信,在全社会支持下,更多的毕业生能在人生的这一关键阶段做好选择,走好迈向更广阔世界的第一步。二十来岁的年纪里,每一个梦想和选择都值得尊重,每一场青春都应该闪亮。加油吧,毕业生!

微信图片_20200408185019_副本.jpg

名企招聘

置顶推荐

急聘工作